加速物流高质量发展,策略与实践相结合
作者:加速物流高质量发展,策略与实践相结合 上传时间:2023/8/23 浏览次数:
我国改革开放后,高度重视农业和制造业的发展,打造世界工厂的地位,这种政策导向为现代物流规模增长提供了巨大货运基础,我国一跃成为物流大国。
我国社会物流总额由2012年的177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35万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物流市场。工业品物流总额占社会物流总额的九成左右,支撑我国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单位与居民物流总额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电商物流需求旺盛,带动快递业务量从2012年的57亿件增长到2021年的超千亿件,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
现代物流业从规模全球领先增长转向高质量引导全行业,需要把握这样几个要点:
第一,全国范围各类物流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和规模货物集散能力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
《“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已经初步构建了“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行体系,说明物流的重要生产资料列入国土资源的空间布局规划,由企业层次的运营资产上升为国家基础设施定位,但长期存在的“东强西弱”、“城强乡弱”、“内强外弱”的问题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水运港口、公路枢纽、航空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等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互联互通需要假以时日,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只能立足于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技术和水平起步,从点到面逐步实现。随着一批批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物流基础设施逐步投入使用,全国物流大市场和大物流的运作基础逐渐具备,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才会整体呈现。
第二,物流企业的单位作业效率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一些学者在比较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时,经常使用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如2022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重为14.7%,横向来看,该指标不仅高于美国(约7%)、欧盟(约6%),与东盟10国的约10%相比,也高出近5个百分点。
合理的国际比较指标是比较企业单位作业效率的高低,如公路运输中吨公里物流成本;人均冷库面积、人均拥有冷藏车辆等,这些指标可以直观看出每种物流业态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是衡量行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依据。
第三,推动物流管理体制、机制统筹便利,降低体制成本。
现代物流业是个高度开放的市场,与各行各业关系复杂密切,物流运营也受到各行各业管理体制和费率价格水平的直接影响。物流服务涉及土地、投资、金融、财税、外汇管理、海关体制、互联网管理等多项和综合性政策配套,也要求各级政府物流管理体制和政策适应业态创新,加强产业管理协同、互通,为形成物流大市场创造一个公开公平的营商环境。